胡集书会冒“新芽”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正月十二,晨雾未散,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胡集镇的十字长街已涨满人潮。鼓声阵阵、琴声悠悠,20处曲艺小书场的艺人们纷纷亮嗓,一年一度的胡集书会开场了!
打擂,是胡集书会的一大看点。几百名曲艺人同场献艺,西河大鼓、天津快板、山东快书……各类曲目异彩纷呈。十里八乡来的乡亲边走边看,人挨人,肩碰肩。一声声清脆童音传来,台上,西河大鼓传人冯增奎弹着三弦琴,正带着学生献唱《书会情》。
“齐鲁大地黄河边,胡集书会八百年。”嗓音亮、架势起,大家眼前一亮。“这都是哪里的孩子?”今年76岁的宋大爷,每年都来赶书会,他把马扎一摆,打算坐下来听。“这都是咱胡集的孩子,一直跟着冯老师学曲艺呢。”旁边人跟他聊起来。
冯增奎家在德州市庆云县,出身西河大鼓世家,自幼便跟着父亲参加胡集书会。台上的孩子都来自胡集镇各个小学,学校里开了曲艺课,冯增奎就是他们的授课老师。
冯增奎见证了书会的变迁。书会在当地“冒芽”,也在这里生长。历史上,胡集毗邻黄河渡口,是鲁北地区的交通和经贸重镇,民间艺人逐渐集中到胡集,书会得以形成。“上世纪80年代是书会发展的高峰期。那时候,道路上、田野里都站满了观众,可谓‘一日能听千台戏、户户遥闻说书声’,说得好的,还会被请到村里,一演就是好几天。”冯增奎回忆。
90年代,受电视、电影等娱乐方式的影响,书会陷入沉寂。“老人零零星星地唱,观众三三两两地听,艺人无奈转行。”2006年,冯增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一年,胡集书会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当地探索“群众听书、政府买单”,邀请艺人们进村演出、送书下乡,胡集书会自此重兴,并发展成为一场惠民盛会。今年,共有65个地方曲种、近300个节目、来自26个地市的300余名曲艺人在胡集书会轮番登场。
曾经的冯增奎,走南闯北、四海为家,如今,他决定像书会一样在胡集扎根。2015年起,胡集镇组织开展“曲艺进校园”活动。“自那时起,我就把重心从表演转移到教育上。”冯增奎被聘为曲艺老师,每周一到周四在镇第一小学和中心小学为孩子们授课,每年能培养出50多名曲艺新苗。
“有惠民政策打基础,我们一定能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台上,孩子们身姿挺拔。台下,观众叫好连连。冯增奎稍作调整,鼓板再次响起。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3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