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新春的鼓词馆

曹怡晴
2025年02月12日06:0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一场细密的冬雨过后,一团团、一簇簇山茶花开满枝头。相较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南方小城的年味似乎带着更多的春日讯息。早在山茶花苞刚刚展露时,长年侨居海外的叔公回到了故乡浙江瑞安。

  这趟难得的回乡之旅因寄托了太多牵挂而衍生出繁密的计划表:再寻数十年未见的老友,再访脑海中仅剩模糊记忆的老屋,给长辈和晚辈准备心意满满的红包……浓浓乡音让归家游子的陌生感渐渐消散,也让叔公不多时就找回了本地人的“节奏感”。大年初一这天,吃罢“正月酒”,叔公又琢磨起“新春的唱词声”,便唤老友:“走,上西山曲艺场听鼓词!”

  “曲艺场早改名了,现在叫‘鼓词馆’啦!几乎天天都有演出,去了都能免费听。”我笑着提醒,并主动提议充当“向导”。

  鼓词馆藏在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忠义街的西侧深处,仍是老地方,但周围环境大变样。沿街挂起红灯笼,店铺里布置着年宵花,远方依稀能听见鞭炮声噼啪作响,近处则是小贩殷切热络的招揽、孩童奶声奶气的嬉笑……往鼓词馆的方向再走近些,街巷里的人声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时而铿锵时而婉转的唱词声。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从正月初一开始,鼓词馆连续10多天上演《封神》。陪着几位老人家一同走进馆内,只见正前方舞台上一位唱词先生正轻敲牛筋琴,将姜太公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

  鼓词是流行于浙南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表现形式与评弹有些相似。表演时,一般由一位艺人端坐椅上,左手执拍,右手持鼓签,敲奏琴、鼓、梆、锣。别看是单人表演,但靠着艺人快慢得当、轻重有序的“口上功夫”,竟能做到兼生、旦、净、末、丑于一身。这不,眼前这唱词先生,一会儿是刚正的姜太公,一会儿又变身为狠毒的妲己,随着语气、唱腔的转换,幻化出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和纷繁复杂的场景氛围。

  午后刚过两点,不少人还未能从亲朋相聚的席间离场,馆内三三两两零星坐着听众,“上座率”并不高,我们很轻易就占据了靠前的位置。随着情节愈来愈趋于高潮,馆内也越发热闹起来。10多排木椅上坐满了人,再晚些到的就只能站在后排。听惯了鼓词的票友们很快就沉浸于扣人心弦的故事中,随着曲调板式的变化在腿上轻打节拍,与台上的唱词先生遥相呼应。初次接触的听者或是方言不甚地道的年轻人也不必担心有“壁垒”,舞台两侧的字幕大大降低了欣赏门槛。鼓词馆门口有茶铺和零食铺,街边有九层糕、灯盏糕、糯米贴等地方吃食,伴着唱词声来一顿“瓯式”下午茶,既能解归乡人的“耳瘾”,更解“舌尖上的乡愁”。

  个把小时后,一本词终了,叔公恋恋不舍地起身:“现场听和在家看视频就是大不一样。”他又拉上老友沿着忠义街奔湖滨公园而去。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公园里那棵百年大榕树下,常有鼓词上演。在瑞安听鼓词不算难事,人气相聚便能汇成舞台,在庙宇内在乡野间,在剧场中在堂屋里。不巧,这天在榕树下未能偶遇一场鼓词表演;但又凑巧,一个社区戏曲团来此排练,10多位大姐扮好行头,在湖边咿呀唱起了越剧。她们的扮相和唱腔谈不上专业,但身边仍有不少捧场的观众和卖力的叫好声。我回头望向叔公,发现他正默默拭泪。原来,正在排演的《琵琶记》不仅是南戏的名篇,更是叔公故去妻子健在时常听的戏文。

  过去几十年间,这座南方小城里,数以万计的人们为了前程与生计奔赴异国他乡。经冬复历春,漂泊半生后,许多人回到故土。在新春团聚的时刻,归家的人们中,有人期待着亲人们再次执手的温度,有人盼望着箸筷间再度品尝的味道。还有许多人,渴求在那一段承着乡音的唱词、一折载着乡情的戏曲中,再回望一次那如流水般逝去的光阴,在故乡崭新的风景中,重温来时的路。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2日 20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