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春节 和合之美
中央芭蕾舞团《过年》剧照。 |
创意海报《美美与共》,人民日报客户端出品,钟金叶绘制。 |
2025年初,在意大利首都罗马,观众在“东方世界:中国花灯展”欣赏中国龙造型灯饰。 |
身着昆曲戏服的菲比·海恩斯。 |
和合之美 全球绽放
谷 泉
喜庆祥和的春节,反映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2024年底,“春节”申遗成功,2025年迎来首个“非遗版”春节。目前,春节(农历新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伴随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文艺活动,和合之美在全球同庆“中国年”中耀眼绽放。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是春节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从美国纽约到日本东京,从西班牙马德里到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欢乐春节”“亲情中华·四海同春”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地风土人情相融合,使不同文明在和谐共处中交流互鉴。当下,面对充满挑战的全球局势,春节蕴含的团圆、和谐等理念,以及尊重多样、开放包容等价值观,体现在文艺创作和文化交流中,为促进各国相知相亲提供新思考,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注入正能量。
“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春节文化凝聚情感认同的关键。当加拿大青年音乐家以西洋管弦乐器奏响经典的《瑶族舞曲》,当中国歌唱家在比利时唱响《我的太阳》等熟悉的旋律,中外文化交流的乐章借着春节翻开崭新一页,人类对美好的共同追求化为永恒的旋律。春节,这个充满幸福与希望的节日,其文化内涵与价值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民众的认可,人们在热闹红火的氛围中,走进中国的多彩文化,走进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春节文化走向世界的坚实支撑。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越来越多不同肤色、语言,不同成长背景与文化传统的男女老少,通过参与春节文化活动,收获有关文化多样性和“天下一家”的深刻体验。人人都是春节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传承者、创造者。全球喜爱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的人们,致力于创造属于自己的春节时刻,四海同春,汇聚一堂。而参与、体验、传承、创造,程度不同,领会各异,再与自然和历史叠加,便成就了每个人独有的春节文化体验。
追本溯源,将心心相印连成整体的,还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合之美,只是应了时代之变,将原本的中国故事谱写成全球篇章。节日,是中华文化强大向心力最充分的反映之一。不是吗?在这个生动的“剧场”里,代代积累的生存智慧,多元并存的个体经验,交织融合,与日俱新。你、我、他,跨越高山、平原、沙漠、海洋,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再次确认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系。由文化对话产生的共鸣,最终汇聚为和合之美新的内涵。
新年服引领新风尚
卞向阳
这个春节,以新中式为特征的新年服依然是流行密码。线上,“新中式成新春战袍顶流”“新中式的风吹到了韩国”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线下,各大品牌均推出具有中国元素和自身特点的新中式服装,大众纷纷关注、踊跃下单。在“新中式”风中,人们感受着春节之美。
穿新衣是过年的传统习俗。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着新中式“新春战袍”拜年、游玩、打卡,成为春节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龙年聚焦马面裙单品不同,今年的新中式新年服最大的亮点是有了多样化设计创新。
形式上,经典新中式要素与冬季面料的融合设计,让服装既保暖又彰显中式美学。传统的H形外观以及立领、斜襟等元素,结合羽绒、毛皮以及宋锦、蜀锦等材料,配上花式盘扣以及应用传统图案的领袖装饰,做成外套、背心,满足了人们在冬季对新中式服装的多样化需求。
美学上,高饱和度色彩与极繁风格装饰,与国际上的“中国风”同步。许多服装通过更繁复的中式纹样与更吸睛的亮色或撞色来塑造中国意象。纹样多取自传统园林、壁画、花卉等,通过刺绣、钉绣和印花等工艺,突出体现中式风格。还有不少新年服主打素雅干净的禅宗美学,使用白色、橡皮粉、浅蓝等低饱和度色彩,配合低调的本色暗花或宋代花鸟画样式的典雅图案,追求一种清新雅致的审美品位。
如今,将富有中式意蕴的配饰和背心,与衣柜中已有服装相互组合,成为获得一套新中式新年服的便捷方法。“新中式”之美被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看见,离不开其对传统服饰美学与现代时尚的创新结合。新中式新年服的关键在于设计,结合不同社会群体的时尚需求和审美偏好进行创新设计,才能消除一些人认为中式服装可能显得“土气”“老气”的顾虑。
新中式新年服的设计基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天人合一、象法天地,古人的造物智慧暗含着中华文化精神,为新中式设计提供了无穷想象、海量素材和美学支撑。新中式新年服成为流行密码的根本,在于传统文化呼唤现代表达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坚持守正创新,新中装将会从一时风尚转为长久习俗,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春节庆礼仪服饰体系。
舞动新春
冯 英
乙巳新春,优雅的芭蕾舞与喜庆的中国元素碰撞融合,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上演。
在每年辞旧迎新之际表演贺岁芭蕾舞剧《过年》,已成为中央芭蕾舞团的传统。今年,又有3位演员完成了在该剧中的角色首秀。一部《过年》,见证着中国芭蕾舞推陈出新的努力、舞者薪火相传的足迹,也传递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吉祥美好的祝福。
舞台上,红彤彤的灯笼、喜庆的春联、热闹的庙会奏响农历新年的乐章;“团团”和“圆圆”家的年夜饭彰显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待客之道;“胡桃夹子”大战“年”兽,则充满童趣地演绎了关于“年”的传说;当寓意吉祥的仙鹤迎着朝阳翩翩起舞,西方芭蕾艺术在中国文化意象中焕发美妙的东方神韵。扇子舞、丝绸舞、糖葫芦舞等,带领海外观众在瑰丽多姿的中国传统文化长廊中畅游,在喜庆温馨的氛围中同庆“中国年”。
自2010年首演以来,《过年》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多场巡演,受到海外观众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2018年,《过年》在法国巴黎塞纳河音乐厅创下连演11场的纪录。这部改编自《胡桃夹子》的中国芭蕾舞剧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是因为农历新年的喜庆气氛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搭配让人感觉既熟悉又新鲜,更因其在运用世界通用的芭蕾语汇基础上增添了舞蹈的东方韵味,表达了中国人的文化情感。
在一次次海外艺术交流中,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表演与观众心心相通,因为芭蕾是国际化语言,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一跳,国外民众就看懂了。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我们还邀请当地学芭蕾的孩子加入演出。当演员们互相作揖拜年时,当青花瓷“起舞”时,中国文化的种子也在孩子们的心间萌芽。所以,讲好中国故事,重在用国际语汇润物细无声地表达中国人的人文思考与精神情感,由此引发共情共鸣。
探索中国芭蕾的独特韵味并不容易,但持之以恒的传承和创新,可以让中国芭蕾在世界舞台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舞者的艺术表现更细腻、更富韵律、更有内涵;中国芭蕾更追求戏剧表现力,呈现出独有的艺术面貌……这些都是助推我们守正出新的动力。
新的一年,期待中国芭蕾舞出新气韵。
云拜年传递新年味
谷疏博
“叮!”提示音响起,我收到来自海外表姐的微信。点开消息,一个身着唐装、手捧元宝的人工智能财神表情包“跳”进了聊天框。在这个承载着中国人精神追求与生活情感的重要时刻,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刷新“云拜年”方式,成就数字时代独有的新年味。
数字表情包率先为新春的问候披上绚丽彩衣。人民网推出的“蛇年大吉万事如意”系列表情包,巧妙融合传统生肖文化与现代潮流设计,憨态可掬的小蛇形象配上吉祥的话语,让祝福一键即达。人工智能生成的贺卡、海报等,则将云拜年“雕琢”得新颖雅致。家庭合影、温馨寄语等,经由人工智能加工,让春节祝福有个性、不单调。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止于此。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策划的《AI定制你的专属“非遗”吉祥物》,运用人工智能和H5技术,结合剪纸、彩灯、糖画、青花瓷等元素生成用户生肖形象,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见证新技术与新年俗的完美融合。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性化定制的短视频,也成为新年俗。身着新中式服装的女孩子在虚拟的故宫雪景中翩然起舞;海外留学生在人工智能生成的炫酷变装视频里“花式拜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朋友为短视频配上新春动画特效,传递美好祝福……世界对“中国年”的热情,从指尖迸发。春节文化随着云拜年的新招式跃出屏幕,拨动每个人的心弦,更唤起那些深植于民族血脉的传统和信仰。
云拜年形式的演变,不仅是技术的进阶,更是艺术审美、人文情怀与时俱进的见证。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齐鲁频道以人工智能生成油画风短视频,展现山东富民产业图谱、同贺新春佳节。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融媒体中心以人工智能生成剪纸风短视频,“剪”出柘荣年味地标,使非遗与时代美景相映生辉。云拜年作品的多元艺术风格,为传统年俗注入新活力,开辟中华美学新空间,更让世界看到春节文化的多元包容。
蕴藏着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密码,传递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艺术与科技相融的云拜年成为联结四海的新纽带。AI(人工智能)成为爱的忠诚使者,使云拜年涵容多模态话语,表达专属祝福。新年味在云端氤氲,团圆情在指尖流淌,这也是属于我们的最美年景。
花灯“出海”的文化密码
林继富 王杨曦
头顶团花,尾似灵芝,身饰植物缠枝纹,俏皮可爱、寓意美好的“吉祥蛇”灯组,今年春节期间在多个国家展出,不仅成为当地节庆的亮点,更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亲和力。
赏灯,是中国人欢庆佳节的重要习俗。传统花灯历史悠久,种类多样,呈现出不同地方特色,是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相结合的艺术。自古以来,春节花灯以流光溢彩的造型、吉祥美好的寓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团圆祈愿与文化想象力。这些灯火不仅点亮了春节,也映照出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花灯的创新从未止步。从材质上看,现代花灯不仅沿用了传统竹木、绢布等材料,还广泛采用玻璃纤维、环保塑料等轻便耐用的新型材料,既保留了传统质感,又满足了大型灯组制作和全球运输的需求。从内容上看,花灯主题愈加多元,除了传统的生肖故事、民俗传说等题材,还引入了动漫形象、现代景观等元素,以贴合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审美。此外,花灯制作还运用LED光源、动态机械装置等新技术手段,让灯组更具视觉震撼力,展现出动静结合的立体美感。
近年来,春节花灯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既得益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更源于其承载的丰厚文化内涵。以“吉祥蛇”灯组为例,其创意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蛇衔灵芝”形态,取其吉祥如意、福寿安泰之意。蛇身纹样参考了敦煌唐代藻井纹样,使整体形象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色彩。制作时,依托3D建模软件进行精准放样,并采用丝架造型、灯光内透和分色裱糊等传统制灯技艺,既兼顾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价值,也具有现代设计美感。
在春节文化日益火热的时代背景下,花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融合”与“延展”。融合,即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如何将深邃的中华文化精神与现代手段相融,实现国际化表达,满足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审美需求,是花灯设计者、制作者需要持续回应的课题。延展,即花灯的应用不应局限于节庆场景,而应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大放异彩,如融入国际文化节、商业展览、艺术装置等,通过多元传播路径,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一盏盏花灯,映照的是中国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一个个灯组,搭建的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桥梁。当不同国家的观众沉浸在花灯绚烂的光影中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中国文化之美,更是一份来自遥远东方的善意与祝福。未来,相信在技术创新和文化自信的驱动下,花灯将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以其特有的浪漫与仪式感,点亮春节文化“出海”之路,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文化的美与智慧。
春节 春联 春卷
方皓儒
“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每逢春节,一副副喜庆的春联装点千家万户,汉隶舒展、楷书端庄、行书灵动、草书狂放……
我和妈妈都是书法“发烧友”,以前一到过年,邻居们定会找我们写春联。每每给邻居送去亲手写的春联时,我们都会觉得这样的春节才是完整的。
前些年,由于爸爸工作调动,我们一家来到荷兰,我开始在荷兰代尔夫特中文学校念书。2024年12月4日,就在所有荷兰同学都在准备庆祝他们的传统节日时,我也因为一条新闻而开心得手舞足蹈!“春节”申遗成功了!
这个特殊的蛇年新春怎么过?妈妈告诉我周末小镇有集市,人来人往特别热闹。于是,我有了一个计划!
周六一早,我身着唐装迫不及待赶到集市,把文房四宝整齐摆放在桌子上,用红火的春联、“福”字和中国结装饰摊位。爸爸妈妈则化身大厨,现场炸春卷。还没等我开始挥毫泼墨,随风飘散的香味已吸引许多人驻足。于是我趁热打铁吆喝起来:“想知道您的中文名字吗?想拥有一副春联吗?新鲜出炉!”
人们围成一圈,叽叽喳喳看我写字。我边写边介绍春节,介绍贴春联、吃春卷等春节传统习俗。有一个小男孩也试着用毛笔写起来。一开始,他的字像歪歪扭扭的蚯蚓,我便对其略作修改,告诉他这就是“水”字,是中国的象形字。他开心地咧嘴直笑。
摆了一整天摊,我说得口干舌燥,忙得满头大汗。但因为有了春联和春卷,因为有了许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朋友,我的这个春节别样的有趣。
我与“中国年”的文化情缘
(英国)菲比·海恩斯
今年春节,我有幸受邀参加宁波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表演京剧《梨花颂》选段。通过作为非遗的京剧,与中国观众一同欢度“非遗版”春节,我感到无比激动。
第一次与“中国年”结缘是在2016年。当时,一位中国老师热情邀请我参加他们在英国布莱顿举办的春节活动,并演唱歌曲《我爱你中国》。那时,我既没学过中文,也从未踏足中国。为能参与这一盛会,我秉持自己作为歌剧演员的专业精神,请了一位汉语老师,逐字逐句地学习歌词发音及其含义。因为这次演出,我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并被大家的友好和包容所感动。仅仅6个月后,我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应邀参加在江苏苏州举办的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也是在那次活动中,我近距离接触并爱上了昆曲。此后,得益于艺术节搭起的桥梁,我多次来到中国,并开始学习中文,直至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2016年后的每一个春节,对我来说都有了新的意义——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演绎以唐诗名篇为基础创作的音乐作品,在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中心大厅主持全英中国留学生春节晚会,在卢森堡“大美不言”欢乐春节乐舞晚会担任主持并演出……虽然当时我还不在中国,但能在春节与更多人分享中国文化,我感到十分满足。
去年,我在中国度过了第一个春节。我的朋友邀请我和她的家人一起包饺子、看春晚,那种轻松的氛围令我难忘。今年,结束演出任务后,我赶赴辽宁大连,与男友共度新春。在一个又一个“中国年”中,我渐渐发现,春节的魅力不完全在于美食、烟花或春晚。若要用一两个词概括春节的本质,我会说是“温暖”和“包容”,正是这些特质让春节成为一个如此特别的节日,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参与其中的一分子。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4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