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春节 今日立春(文化中国行)
中国(柯城)二十四节气(非遗)馆馆内场景。 |
徐文治插花《清香》。 |
图为罗书环《二十四节气美食插画·立春》。 |
海报《立春》,人民日报客户端出品,殷艺源、钟金叶、王威制作。 |
基于立春节气海报设计的文创,作者成朝晖。 |
立春的鼓点
周华诚
走啊,去赴一场春天之约,去感受新大众文艺活力。
在我的家乡浙江衢州,一场以“在妙源,打开中国的春天”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迎接八方宾朋,用文化传递春天的祝福。四季诗歌会在应时开放的中国(柯城)二十四节气(非遗)馆内精彩上演。还有一场盛大的传统祭春礼,在九华乡妙源村举办。接春,祭春神,鞭春牛,年年如此,人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迎接春天,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年年春到小村头,今年春意胜往年。青山萦绕着雾岚,溪水哼唱着欢歌。妙源,这个深山里的村落,一直承续着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九华立春祭传统民俗。中国二十四节气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等与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更加受到重视。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在九华立春祭的主要活动场所——妙源村梧桐祖殿,这个我国现今唯一保存完好的供奉春神句芒的地方,每逢立春日,祭春喝彩谣都会在这里唱响。
咚,咚,咚咚咚。鼓点声声响彻村庄,大地在鼓点中醒来。每年九华立春祭活动中,鼓队都颇受关注。这是一支名为“立春鼓社”的队伍,鼓手来自各行各业,有洗车小哥、银行职员、幼儿园老师,也有眼科医生、全职妈妈、家政员工……这样一支队伍,凭借古老铿锵又亲切的鼓声登上了杭州亚运会的开幕式,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跨年晚会舞台,还走出国门,在不久前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六届二十四节令鼓国际鼓节上登台演出。
鼓队老早接到小村的邀约,外号“老牛”的鼓社社长王新,会带着队员们在立春日一大早赶到村中。立春鼓,必然年年要在九华立春祭上敲响第一声,才算是美好的开端。王新是衢州本地的一名音乐爱好者,2019年,柯城区有关部门希望可以将九华立春祭与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相结合,通过新大众文艺推动非遗广泛传播。此时,“老牛”也在思索着,怎么把自己热爱的音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作为传统文化的节气,是跟老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文化。”就这样,“老牛”作为主创,与当地文化部门人员一起探讨,最终一支叫作“立春”的鼓社应运而生。
鼓这个乐器,历史悠久,鼓点铿锵,给人带来激情与活力。春天年年如约而至,“立春鼓社”也从未缺席。村庄里舞龙欢腾,红灯笼高挂,人们在家门口摆上迎春接福的条案,披红戴花的耕牛正憨厚地迈向待耕的田野。
春鼓喧,唤春风。鼓点敲击在山村,耕牛牵着犁翻开了春天的土地。新一轮的四季更替正式开启……
立春:春节与节气的纽带
宋英杰
先后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和“春节”,二者之间的纽带和交集是什么?是立春。
春节与立春,都代表着开端。春节是历法意义上的“岁始”,立春是季节意义上的“岁始”,主题都是迎春,前者以人文节日的方式浪漫地迎春,后者以自然节气的方式现实地迎春。
“春,喜气也,故生”,所以春天是中国人心中喜气洋洋的季节。在古人眼中,四季仿佛有四种气。“喜怒哀乐”所刻画的,就是春秋冬夏分别对应的气,好似“四季表情包”。
民间还有节气神一说,这是人们对每个节气的拟人化表达,对立春的描绘通常是新科状元形象,代表着节气新的轮回的开始。人们不拘泥于规制,以极尽美好的想象,将状元郎点染得喜气洋洋,洋溢着春令之美。
立春与春节互为均值,这也是古人将立春定义为“正月节”的缘由。春节的公历日期是不固定的,可以早到大寒、晚到雨水,但均值是立春。立春的农历日期也是不固定的,可以早到腊月十五前后、晚到正月十五前后,均值恰是春节。春节和立春在日期上的重合率大约是三十年一遇,所以有“百年难遇岁朝春”之说。
正因为两者日期上的差异,就有了“春脖子”的长短之说。“春脖子”是指过完春节后的备耕时间,谚语说“春脖子短,农活往前赶”。怎样衡量“春脖子”的长短?古人根据春节与立春的前后关系总结出规律:立春在春节前五天以上“春脖子”短,反之“春脖子”长。今年立春在大年初六,与春节正好相差五天,所以“春脖子”不长不短。
与之相关的,还有中国古代的春牛春神图。春牛春神的色彩、装束、样貌、相对位置等要素,是由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交节时辰、立春与春节的先后等决定的。人们可以从春牛春神的相对位置,判断农时的急与缓;从春神的着装细节,判断温度高低、雨水多寡。这是古代中国官方对年景预估的视觉化表达。因此,春牛春神图也是中国古人创制的艺术化的年度气候图式,是传承有序、规制谨严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不是“一次成型”的,是先有“二至二分”,它们所界定的是昼夜长短均齐的天文特征;然后有“四立”,它们所界定的是四季的起承转合。“四立”的诞生,提供了与其他文明古国不一样的季节划分“中国方案”。在“四立”中,最热的不是立夏而是立秋,最冷的不是立冬而是立春,所以有“立春不是春”之说。
立春时节,气候意义上春天的“领地”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约7.3%,还只是云南和岭南等地的“特产”。为什么立春被视为“春始”?这涉及古今季节划分逻辑的差异。现代的春,看的是气温数值;古代的春,看的是天气趋势。立春,不是已暖,而是向暖。各地气温的具体“点位”各不相同,但气温走出低谷、迎来趋势性回暖的拐点却是一致的。所谓“否极泰来”,正是对这类转机的生动诠释。
二十四节气要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必须是平民化的知识体系。例如,什么是冬?水始冰。什么是春?冰始融。这样的标准,简洁直观。如果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创制的简明气候历,那么七十二候便是具有更高时间分辨率的广义物候历。这使得中国人的时间是有画面感、情节性的生态时间——什么时候桃花开了,什么时候燕子来了,什么时候青蛙叫了,什么时候桐叶落了,时间节律和段落被赋予鲜活而亲切的感性色彩。例如,立春三候“鱼陟负冰”,既写实又写意,是一则很有情趣的物候标识。
当然,物候历是高度地域性的,不可能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提供一个全国“统一答案”,但它为我们制订本地物候历提供了经典范式。气候变迁,会导致节气的气候时间和物候时间产生显著偏移。例如从前西安的“东风解冻”是在立春一候,现在已经提前到了大寒二候。气候变暖已成为亟须重点应对的全球问题,所以在传承节气的过程中,不能刻舟求剑,需要与时俱进。
黔地迎春
王小梅
“远看财门大呀大地开,步步登高到呀府里来,来到贵府无呀别的事,特为主家送呀春里来。”在贵州铜仁,一场古老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非遗项目——“石阡说春”正在上演,为各家各户送上祝福。伴着歌声,循环往复的生命之门缓缓开启。
“石阡说春”是二十四节气扩展名录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目的是劝农行耕、传递祝福。每年立春前后,春官穿着传统服饰,手端“春牛”,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唱诵春词、派送春帖,长达数十日。春官便是“说春”之人。古时,春官掌管着一个地方的礼节,每年向封地内百姓宣讲农事,劝农行耕。这种形式在大山里生生不息地传承着,并不断兼收并蓄,汲取其他民族民间曲调的养分,与这片土地形成新的互动和连接。
“说春”的习俗有很多,“说春词”是最重要的形式。人们习惯把“说春词”分为“说正春”和“说花花春”两种。“说正春”有固定春词,内容主要是“二十四个农事节气”“渔樵耕读”;“说花花春”比较随意,遇见主人家不同的生活情境,春官唱的内容不一样,即兴唱二三十首都没问题。一首首春词,镌刻着时节演变的自然规律、应时而作的农耕节律,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文化纽带,也是精神桥梁。
立春之前,春官大都要雕刻两块模板,一块雕二十四节气,一块雕财神。春帖的制作沿用古老的木版印刷技艺,模板刻好后刷上墨,再用红纸印刷成春帖。春官手端的“春牛”也叫土牛,牛身披着红布、拴着麻线,寓意主人家顺利吉祥、瘟疫全无。“春牛”及二十四节气的春帖在于提醒农人,耕种的季节来到了。
不只是“说春”,在贵州,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长度里,人们共同参与一场场人与自然、与祖先互动的迎春仪式,漫长而美好。
在望谟县桑郎镇桑郎村的新春集市上,人们采购用于祭祀祖先的物料,年轻姑娘们也纷纷选购新衣裳。大家以仪礼表达对天地自然、亲友乡邻的感恩与礼敬,送灶神、扫尘、接祖先、拜年、迎立春、人日登高等,一系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活动,激发出生命的活力,使人们获得一次次精神更新。
丰富多彩的迎春习俗,在活态传承中同构着贵州人民的文化记忆。更好传承节日及节气中古老的文化内涵,有待持续挖掘和传衍其作为非遗的生命动力。
瓶中花开 春入户来
徐文治
神州幅员辽阔,立春时节,北地苦寒,百花萧索,江南姹紫嫣红,但无论南北东西,天地之气已然不同。
瓶花可以“观时序之流行,格物理之开落”,亦折射出风俗时尚之好恶,被视为中国艺术的精粹、生活方式的典范。
立春之瓶花,过去民间多以剪彩绢花迎春。如今温室技术先进,交通便利,南方花木冲寒傲放,点缀时节,诸品不难罗致,可谓东风自此无闲暇,万里乾坤处处花。
古代亦有温室技术,南宋立春时节已有烘开的反季节花材,称之为“唐花”,是利用热汤提高室内温度,一夜就能催放花木。到明清时期,技术更为精湛,牡丹、梅花、山茶、水仙、兰花、绯桃、探春、郁李、迎春等皆能上市供应,“牡丹呈艳,金橘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冶,尽在一堂”了。
立春瓶花古来传统皆以祈福迎春为追求,我个人更喜欢在立春之日选择南方的油菜花来插制,不宜得到的朋友也可以在菜市场选择带花苞的菜薹,青翠的茎叶配上鹅黄的小花,一缕春意霎时仿佛冲破了天寒地冻的包围,春天就在我们身边了。
不管是选择南方的梅花山茶,还是选择温室技术烘开的桃花玉兰,瓶花的插制皆要以有画意为审美标准,高高低低,疏疏密密,要让所选择的花材凑在一处,仿佛是从瓶子中生长出来的一般。一瓶之内,诸般花材凑簇相生,各具意态,虽有人造,宛若天成,这才是中国瓶花的独特魅力所在。
立春是新的开端。借助瓶花,让我们亲近植物,从一粒种子、一朵花开始,去体会生命的萌动,去体察自然与每个人的关联。我们可以在书桌上、办公室、厨房里放置一个花瓶,去种下一粒种子,去插一根光秃秃等待醒来的枝子,去养一棵菜心,一天,两天……在琐碎的日常里,你突然会看到生命的力量喷涌而出,春天就鲜活地呈现在面前。不论是孩子还是老人,这一刻,植物会用最原始的力量抚慰人的心灵。这就是春天的力量。
舌尖知春味
张西昌
每到立春时,人们都会用各种方式迎接春天的到来,今年也不例外。品尝春日美食的“咬春”最为常见。一个“咬”字,折射出中国人对春天的亲近与期盼。随着物质的丰富,品味舌尖春意的花样不断翻新,其中的人文意蕴也更显悠长。
“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顺应天时、饮食有节,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理念。中国养生学亦讲究“护阳”与“疏肝”。新发的春芽如竹笋、香椿、豆芽、韭菜、荠菜、菠菜等,含着泥土的芬芳与生命的能量,有疏清体内郁积、生发五脏新气的功用。以此为食材做成春卷、春饼等,成为人们立春时节重要的饮食仪式。这些食物虽然简单,却以新鲜的滋味,撩拨着人们心头萌动的清浅春意。
在不少地方,立春时节还有做花馍、吃年糕的习俗。这类食物常常寓意幸福美满、步步高。我的老家陕西,立春前后,花馍便开始频现于农妇指尖,人们将面团制作成各种造型,在自然界花朵大多还未吐芳之前,以“心花”的方式表达着迎春的真切喜悦和无限希冀。
糕点,是南北方共有的节庆美食。如今,新中式糕点成为人们立春前后走亲访友的适宜伴手礼,各地花样层出不穷,受到年轻人喜爱。一些新中式糕点,常以茶、花、叶等做馅儿,满足人们享受春味、感知春意的需求。在保证原材料安全的基础上,新中式糕点愈发注重味道细分、造型美感,再加上数智化技术使烘焙工艺生产效率提升,大大满足了广大青年群体对美食颜值与文化内涵的双重需求,使“咬春”更富新意。
文化的传续,与百姓生活模式的变迁相伴相生。每年的立春,大都在春节前后,节气与节日“双仪式”相撞,让舌尖上的美味,平添了更多的精神内涵。此时,人们归乡、团聚、交流,甚而拜祖敬亲、感恩天地,以多元民俗欢庆春天的来临。寓意吉祥的春日限定美食,带给人双重的欢乐和满足,更富含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设计师笔下的节气之美
成朝晖
打开朋友圈,各式各样的立春节气海报成为春天的新信使,为平凡的生活带来一份特殊的仪式感。
近年,设计师纷纷聚焦传统节气,从文化的时光脉络中获取灵感,海报风格也似繁花铺地,各领风骚。有的以线条图形诉说文脉绵长,有的以传统汉字展现墨韵风华,还有的以人工智能技术呈现虚拟现实景观……立春时节,不妨通过节气海报共赏春之华章。
作为一名擅长海报设计、钟情于二十四节气文化表达的设计师,我研究与运用中国传统色彩,将其作为感悟古人智慧哲思、表现节气文化意蕴的切入点。立春,是由“冬藏”向“春生”的嬗变。我捕捉“草木有情、万物有灵”的宏大与精微,并将其转化为细腻的视觉语言,诠释万物色彩应时而变的魅力。桃红,轻柔婉约,是恰到好处的温柔与优雅;欧碧,绿意盎然,充盈着生机勃勃的雅意;柳绿,舒展昂扬,腾跃着春的希望……灵动的色彩共同组成春之色。
以字赋形,溯源中国汉字博大精深的形意表现,是我创新节气海报设计的根基。例如,立春节气海报,以汉字“立春”为设计灵感,“立”字如站立的人形,寓意春回大地,人们精神抖擞地迎接春天;“立”字上部之“点”化作破土而出的嫩苗,以“春风吹又生”的韧性诠释生命的顽强意志;“春”字下部的“日”以一朵桃花替代,展现大地春光之明媚,多种元素共同构成春之形。以象达意,探寻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是海报设计的深层追求。我以简约的布局、含蓄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营造,打开一扇展示节气文化之窗,也诠释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品位。
今天,科技发展使海报设计打破原有技术屏障与界限,有了创意表达的新方式与新路径,以人工智能生成节气海报成为新趋势。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等机构,纷纷上线人工智能创意节气海报,启迪了视觉传达,拓展了设计边界,也探索了文化表达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们一边追求技术升维,一边追求视觉语言拓新。基于算法生成的节气海报,呈现了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也令人看到节气文化传承创新的广阔空间。
从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运用,到岁时节令视觉语意的创新表达,其中不仅包含着设计的理念、逻辑、形式,也蕴藏着我们认识自然、了解世界的另一种方法;不仅是“中国故事”的文化叙说,亦是感知、洞察与演绎节气背后的时间脉动、时代发展之艺术路径。此刻,点开一幅立春海报,感受东方美学的生命意境,愿美好与希望同行。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3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