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肥东县
洋蛇灯舞迎蛇年(文化中国行)
安徽肥东县洋蛇灯表演。 |
农历蛇年,安徽肥东县包公镇小包社区大邵村的“潜龙宫”院内,不少村民正在搓麻绳、扎“蛇”身、剪蜡烛……“通过三道花工艺做成的洋蛇身段柔韧性强,也不会折断。”肥东洋蛇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邵二咏说,这条“巨蛇”很快将横空出世。
在肥东县大邵村,“蛇”元素融入灯会艺术,是当地的非遗瑰宝。恰逢农历蛇年,这让大邵村显得比往年更为热闹。在外务工的青壮年,早早就回到家乡,为今年的洋蛇灯忙碌起来。已经做好的一大一小两个蛇头,用五颜六色的彩纸装饰,栩栩如生。
1月22日,包公洋蛇灯迎来首演。一套完整的洋蛇灯,涵盖了龙珠、排灯、大红伞、三眼铳、鼓乐队等丰富元素。一大早,在存放“洋蛇”的“潜龙宫”前,舞灯队举行出灯仪式。随后,灯队按照主玩、领玩、蛇头玩依次叩首参拜,并用大红绸布将蛇头与蛇身连接好。中间一个旗号灯、左右各两个大红伞、两队牌灯,牌灯上分别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牌灯后有两个“三眼铳”,以壮声势。两人抬着大鼓,紧随其后……
“彩旌结陈龙蛇动,银烛成城星月繁”。大邵村的洋蛇灯共有8个动作,按照表演的顺序,依次为大圆场、“洋蛇”出洞、“洋蛇”翻身、走径折、金蛇狂舞、摇大车、走行车、盘宝塔。作为洋蛇灯出场的第一个动作,大圆场是正式表演开始前的一种仪式。只见灯队队员们紧握灯把,步伐稳健,边走边旋转,送去吉祥与祝福,吸引着众多前来观看的群众。
经过增加一节1.6米的蛇身,今年洋蛇灯也达到了创纪录的128米。其中蛇头长约1.5米,蛇尾伸展近2米,41根灯把多由村里的青壮男子舞动,而蛇身中摇曳的123盏特制的蜡烛,让舞动的“洋蛇”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如果说握蛇头的队员走3米,那么握蛇尾的队员就要走动近30米,对体力是极大的考验。”村民邵长说,表演过程中,经常要轮换队员。
“洋蛇”出洞分为头出、尾出和头尾双出3种形式,生动再现了“洋蛇”从“东海龙宫”步入人间的场景。顾名思义,头出和尾出分别是“洋蛇”率先探出头部和尾部,时而缓缓前行,时而摇曳生姿。而最引人入胜的“头尾双出”,二者相互呼应、协同前进,仿佛同时赋予了头部和尾部以生命。
如果说“洋蛇”出洞格外灵动,那么“走径折”模拟了“洋蛇”在山间小路上悠闲自在的游走姿态,给人一种恬静而又活泼的喜感。“走径折”分为上径折、下径折和上下径折3种。在此动作中,只见“洋蛇”一会儿腹部向上,一会儿又腹部向下,或攀爬,或下滑,随着山路起伏而灵活摆动,展现出一种极致的韵律美。
而整套8个动作中,难度系数最高的莫过于“摇大车”。队员们操控着灯把,在空中上下左右飞舞,使“洋蛇”在翻滚时能够稳定地呈现出螺旋状的翻滚轨迹,宛如一条真蛇在欢快地舞动,将洋蛇灯的动态和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内外两个灯圈通过万向节与灯身相连,确保无论如何旋转,烛火始终朝上。”73岁的村民邵华应说。
在大邵村,通过以老带新,家家户户的男子都会舞洋蛇灯。邵华应舞了大半辈子,现在还能上场舞一会儿。而他的两个儿子,如今已是舞蛇队的主力。在原有18年舞一次的传统习俗基础上,肥东县还与当地的灯会、庙会、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相结合,灵活增加表演次数,使洋蛇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3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