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用地名写下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余音)

毛学峰
2025年01月25日05:4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地名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浪潮中,它们不仅是地理位置的简单标注,也是对乡村发展实践的生动概括。2023年,民政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该行动涵盖地名方案编制、命名设标、文化保护、采集上图、信息服务等地名工作的各个环节,致力于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推动实现城乡地名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

  与时俱进的乡村地名,刻写下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旅游等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些成就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在精神层面激发着乡村的活力和创造力。地名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吸纳新时代的乡村发展成果,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力彰显和提振美丽乡村精气神。

  置身广袤乡村,一个用心挑选、饱含深意的名字,无疑是对这片土地最好的诠释与致敬。

  好地名让人们“记得住”。在命名过程中,要尊重乡亲们的使用习惯与接受度,避免割裂地名与群众认知的内在联系。以“好看、好听、好认”的基本属性,融乡土气、时代感、文化性于一体,有利于激发情感认同,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地名文化的良好氛围,在无形中传递积极的价值观与社会正能量。

  好地名助村庄“转得活”。特色鲜活的乡村地名,吸引着资源要素汇聚乡村。在产业发展中用好地名元素,释放蕴含其中的经济价值,有助于村庄精准定位,培育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公共品牌,为优质农副产品、旅游服务资源推广赋能,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好地名让文化“传得远”。乡村地名往往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历史典故、民俗风情等紧密相连,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乡土情感,是乡愁乡忆的特色文化符号。围绕区域特色,持续打造独特的地名信息数据集合体,讲好乡村地名故事,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本报记者郁静娴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25日 07 版)

(责编:白宇、卫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过年、过文化年已成为新年俗
  人民网北京1月24日电 (记者李楠桦)今日,国新办就保障春节市场供应、促进节日消费举行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在发布会上表示,旅游过年、过文化年已经成为新的年俗,2025年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放假调休增至8天,群众出游热情更高,文化旅游等消费需求将集中释放。 据介绍,为传承弘扬春节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2025年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一共是七大板块,27项主题活动。…
文化中国行 | “赶村集”“洋年货” 感受列车上的年味
  齐齐哈尔开往满洲里的4187次列车上,特产玩具、叶雕剪纸等商品摆满车厢; 南宁开往北京西的Z6次列车上,列车文艺小分队身着民族服饰精心布置车厢,营造出浓厚“年味”; 贵阳站开往玉屏站的5640次“村火车”上,沿线村民纷纷将蔬菜、腊肉等特产挑至“村火车赶村集”活动现场售卖; 在上海虹桥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里,写对联、捏泥塑、画糖人等传统民俗活动热烈开展…… 列车上的年货集市。中国铁路成都局供图 春运期间,多地高铁列车及火车站推出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让旅客在疾驰的列车里、归家的旅途中感受浓郁的年味。…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