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科学与文艺的交响
科学家担纲顾问,深度参与科幻影视创作,作家瞄准科技前沿,畅想新技术应用场景……近年来,科学与文艺的融合创新,成为文化领域一抹亮色。此前,中国作协、中国科协共同主办“《哥德巴赫猜想》之后——科幻科普作家活动周”,以对谈、采风等形式,邀请作家与科学家“互诉衷肠”,旨在引导科技工作者、文学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让科学与文艺的联系更加紧密。
历史上,科学与文艺曾经共同奏响时代之声。1978年,作家徐迟发表《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科学春天的“报春鸟”。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时隔46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新的篇章,带给科学界、文艺界携手共赴未来的新憧憬。
长期以来,科学与文艺同生共长,刚柔并济。科学家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接它们的是创造力。作家王蒙说,科学的激情和文学的激情、科学的想象和文学的想象、科学的向往和文学的向往,都是密切相连的。
文艺创作需要现实素材,科技进步提供源头活水,帮助创作者拓宽视野,打开想象的空间,也通过移动互联网等创新技术,改变着文艺作品的形态,推动形成沉浸式文娱等新型文化业态。空间科学、生命科学、新型材料等前沿科学探索,托举出《三体》《流浪地球》《水星播种》等一批科幻佳作。
科学发展高歌猛进,一些颠覆性前沿技术隐含伦理挑战和社会风险,文艺倡导人文关怀,助力科技向善为民。面对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不少科幻小说用文学方式探讨怎样避免新技术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同时,文艺作品对未来科技的想象,也给科学探索带来新的灵感。第八十一届世界科幻大会发布“科幻作品中的十大未来科技”,太空电梯、机械外骨骼、生物计算机等创意构想,正在启发科学家进行新的探索。
面向未来,科学与文艺的多元融合,将赋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少80后、90后甚至00后科技工作者、文艺创作者,正是在浓厚的“科学+艺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一本科普读物,一部科幻电影,一场科学讲座,都可能种下创新的种子。新时代需要更多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尤其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自主培养实践中,要融合科学的想象力与文艺的想象力,提升人才的复合型素质,涵养创新人才的创造性特质,更好建设科学的未来、文艺的未来、国家的未来。
“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中国式现代化图景波澜壮阔,新时代科学和文艺比翼齐飞。丰富隽永的科技成果和文艺佳作,将成为科学与文艺互相奔赴的坚实基础。期待科技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深入交流、交融、交响,让科学与文艺合奏出时代强音。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21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