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市主动把修建中的望江东路绕远50米
这条主干道为什么要拐弯(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浙江温州市中心,东西向主干道望江东路正在修建。从空中俯瞰,原本笔直的主干道拐了个弯——在绕过一处工地后,从旁边的瓯江防洪堤穿出。一测算,绕远了50米。
城市主干道,为什么拐弯了?
“多亏了这50米,让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得以完好保存。”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团徽打开了话匣子。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集城市、港口、航道航标于一体,规模庞大、年代清晰、要素齐全,填补了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类遗产的空白,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增添了一个典型样本。
故事得从2021年说起。为缓解温州老城区交通拥堵问题,2021年3月,已酝酿4年、前期投资超1.8亿元的鹿城区望江路下穿工程正式启动。工程涉及道路全长1070米,预计当年9月底完工。
工程启动之后,温州市文物部门提前介入,并要求考古工作同时进场。动工没多久,考古队员就在奉恩水门河道内发现了一些清代石砌驳岸,不久后,随着朔门瓮城区发掘,明清瓮城基址东、北墙体轮廓开始初步显现。
“这些发现,可不得了!”刘团徽印象深刻。温州市文物局随即组织专家考察论证,并于第一时间向温州市委市政府、浙江省文物局作专题汇报。接报后,温州市委市政府立即暂停了工程项目。“2022年2月10日,朔门至水门头段隧道施工区工程停工;2月20日,6台小型打桩机先行退场;2月底,2台三轴打桩机退场完毕……”刘团徽回忆。
随着施工队退出,一期考古工作迅即全面铺开。温州的冬季又湿又冷,考古队员每天都穿着雨靴在古河道淤泥里发掘。随着考古不断推进,南宋江岸、元代瓷片堆积带、宋代沉船等遗迹不断呈现在世人面前,一座古代港口遗址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围绕遗址保护的争议一直没停。
“各种声音都有,有说易地保护的,有说整体抬高保护的,还有说原址保护的,争议就没断过。”刘团徽说。
温州市政府先后召开10多次专题会议,并多次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意见,经过反复研究、科学论证,在需要新增2亿多元投资的情况下,坚定选择让道路工程为文物工程让路。
然而,怎么绕、绕哪里,争论又起。
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杜成威回忆,当时有人提出架设空中走廊,从遗址上方越过,也有人提出可以从地下盾构。“空中走廊破坏了遗址的空间结构,盾构造价太高,而且不确定性因素太多。”杜成威说。最后,温州市政府决定,将道路向北绕远50米,移至瓯江防洪堤下方、以箱涵方式通过,有效平衡了文物保护与民生保障。
从2021年考古工作开始至今,朔门古港遗址发掘面积已达8000多平方米,发掘出温州古城望江门、奉恩门等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迹,9座码头、2座埠头、1条木栈道、多组干栏式建筑和成片房址,并出土3艘沉船和海量瓷片堆积等重要遗存,其中龙泉瓷、瓯窑瓷等瓷片达10吨以上,各类遗存年代从晚唐延续至民国,尤以宋元时期为主。
有专家表示,一边是重大民生工程,一边是重要考古新发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作为”,温州城市主干道为文物保护让路,体现的是对文物的敬畏之心,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
杜成威介绍,下一步,当地将围绕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展示区、温州拥江滨海城市的文化新地标、地方党委政府统筹协调文物保护的案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且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旅打卡点四大定位,高水平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助力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全民共享。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18日 13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