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我国三项非遗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向世界提供非遗保护中国方案

2024年12月06日14:09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韦衍行)12月5日,正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悉,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机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实施转名录程序。截至目前,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44个项目中,有39个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个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妇女仅凭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传统样式的了解来设计纺织图案。在没有书面语言的情况下,这些图案便成为黎族历史、文化传奇、传统民俗的记录者。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供图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供图

羌年是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活动期间,释比吟唱羌族的传统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

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

自2009年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上述3个遗产项目保护成效显著,存续力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海南全省100多所中小学开展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实践课,乐东、陵水、昌江、保亭、琼中、白沙等地建成了5个300平方米的黎锦技艺传习馆和16个传承村。同时,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研培计划”、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并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中发展壮大黎锦产业。

近年来,不仅传统羌寨村落与祭祀活动场所得到全面修复,部分羌年传习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提升改造,还通过从社区到学校的教育,强化了羌族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参与羌年传习实践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加。此外,羌年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收徒传艺,羌年研究、展示、传播都成果不断,“非遗+旅游”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闽浙两省共同努力,扎实开展木拱桥营造技艺的保护实践。通过新建木拱廊桥实践授徒传技,不断完善老中青梯队人才建设;举办各类宣传展示活动,推动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让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走进大众视野,技艺的存续状况、技艺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得到明显改善。

“我国针对3个项目的濒危原因,通过实施立法保护、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等保护方式,改善了遗产项目的存续状态,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优势。”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罗微说。

(责编:杨虞波罗、高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