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让时代之美与艺术之美交相辉映

2024年11月10日08:34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让时代之美与艺术之美交相辉映

美育给人以精神力量。早在20世纪初,蔡元培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认为人格的修养是“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随着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1928年杭州国立艺术院等的成立,美术教育成为美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当前,中国的美育事业进入一个全方位落地、深层次发展的“大美育”阶段,美术学院应当发挥好“美的引擎”作用,把“美”的创造表达与“育”的目标任务有机统一起来,培育更多更优秀的、能够担当新时代大美育使命的学子,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书写下更多更美的中华美育故事。

在时代现场立德育人

美育旨在引导人们在艺术实践中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追求美,提高审美水平、培养审美能力。只有反映社会现实,贴近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心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艺术作品,才能实现浸润心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那时,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之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组织师生积极投身前线和基层创作,形成了艺术反映时代的革命现实主义文艺观。部分师生组成鲁艺木刻工作团奔赴敌后根据地和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开展艺术创作和宣传工作,为报纸刻制插图、创作故事连环画,创办《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副刊“敌后方木刻”,还以民间年画的形式创作反映边区军民生产生活的新年画,表现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的新生活、新气象。通过艺术作品宣传时事、普及政策、移风易俗,在潜移默化之中起到了教化社会民心、启迪民族觉醒、激发军民奋斗的作用。

走进时代现场,向人民学习,塑造人民形象,用崇高的精神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才能最终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艺术家用画笔呈现平凡普通的劳动者形象,描绘多彩的生活场景、火热的劳动情景。身处新时代的美院师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真心感受生活,用真情捕捉、提炼、描绘基层劳动者的精神面貌。“为劳动人民造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传统,自2015年起,学院与北京市总工会合作开展劳模主题创作活动,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记录当代劳动者的风采,集中展现了产业工人、科技人才,以及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生产生活面貌,让劳动之美与艺术之美交相辉映。

肩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艺术教育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艺术创作要解决好跟上时代、引领时代、面向未来这个重要命题。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我们设立了“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返家乡”“传承美院精神”等主题活动,鼓励、扶持学生以就近就地、因地制宜为原则,申报服务家乡所在地或常住地为主的假期社会实践项目,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我们用艺术介入社区、城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搭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话,让艺术能够更真切地走入平凡生活,让生活启发更多艺术创造。在火热的社会现实中,师生们汲取灵感、完善身心,将“小我”投入国家和社会的“大我”之中,逐步成长为具有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用美的形式培根铸魂

中华美育精神重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通过培根铸魂,给人以实现全面发展的动力。美术院校担负着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要创作出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艺术作品,表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时代气象,力争为时代留下经典之作、传世之作。

经典美术作品具有穿越时间、震撼人心的力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冯法祀的《刘胡兰就义》等作品,用饱满的激情绘写革命历史、时代精神、英雄形象,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这些作品不仅在美术馆、博物馆展出,还进入课本,用美育的力量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主题性美术创作,涌现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比如,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创作工程”等活动中,美院师生都成为重要的创作主力。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艺术家就积极投入国家形象的造型、设计之中。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之际,周令钊、陈若菊共同绘制完成了天安门城楼的第一幅毛主席像;彦涵、刘开渠、董希文等人共同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美术创作;张仃、张光宇、周令钊等人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标识、群众游行彩车、国家奖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标识设计……如今,在国家的许多重大活动中,美术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会场的整体造型以“巍巍巨轮”为主题,将天安门城楼、长安街、中轴线与广场进行一体化设计,以红色、黄色、绿色为主色调,七万多张座椅的平面布局,配合着富于动感的海浪纹样花坛,从空中俯瞰,形成一个巨轮启航、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视觉形象。整体设计展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彰显了百年大党的豪迈和自信。

飘逸的汉字“冬”幻化成冬奥会运动员灵动矫健的身姿,蓝色为主色调,配合冰雪的明亮纯洁,充满着激情、青春与活力,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以优美、醒目的形象,向全世界传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奖牌、图标、吉祥物、颁奖礼仪服装、引导标识等设计,都体现了古典、民族与现代交融的艺术风格,深受世界各国运动员和观众好评。

经典的艺术创作,坚守文化根脉,弘扬民族精神,让人们在对中华美学的深刻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创造反映新时代中国风貌、促进美好生活的精神文明成果。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外延不断拓展,不仅有绘画、雕塑等传统门类,也包含装置、影像和数字媒体艺术,还涉及艺术设计、公共艺术、文化创意等领域。美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零点后的节目《忆江南》大年初一火出圈,迅速冲上热搜——跨越600多年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作为节目背景徐徐展开,山水浓淡重叠,树石疏密错落,层次千变万化,为画中的渔夫、樵夫、行者、读书人营造出超然的山水之境,让观众沉浸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之中。创意与创作团队历经一个月,结合CG特效手段,共绘制大小画幅山水元素252幅,生动展现了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2024年龙年春晚创意节目《年锦》,通过“图案+空间+视觉特效”的现代艺术手段,将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传统纹样,运用数字技术重新演绎,为观众奉上了一场视觉盛宴,向大众呈现了中华美学的深厚底蕴,也展示了传统美学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发展。

美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应把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心灵之育、情感之育、人格之育。美术院校要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美育的引领功能,反映时代发展、吐露人民心声、彰显艺术创新,让优秀作品鼓舞人民奋勇向前;在服务社会中彰显美育,从向大众展示优秀艺术作品到为百姓的衣食住行而设计,充分发挥美术赋能人民幸福生活的功能;加强对美育理论的研究,探索美育的规律,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科和教学体系。

美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它融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人格教育等于一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陶冶人。“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美术院校应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为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徐扬,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