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人文茶座)

郑海鸥
2024年06月22日06: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在陕西西安古城墙下,一曲曲方言演绎的流行歌曲,悠扬婉转,现场观众里三层外三层,线上直播的观众也数以万计;在福建泉州蟳埔小渔村,为穿戴“簪花围”的装束,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来,渔村如同“流动的花园”……经与流行文化、时尚审美的有机结合,包括非遗在内的传统文化,不再是旅行时捎带品尝的一口、购买的一物、听到的一曲,而成了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

  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近年来,传统文化与日常体验、寻常生活紧密融合后持续“圈粉”,成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典型代表,助推多地文旅迸发旺盛活力。

  年轻人说,为传统文化奔赴而来,让他们拥有“熟悉而陌生的感受”。“熟悉”的是感受城市里热腾腾、抚人心的烟火气,“陌生”的是发现和领略不同的地域文化、民俗民风、历史人文。如此的旅程,不“烧钱”、不空虚,知识更新,眼界开阔,心胸舒展,别有风趣。

  既然人们乐于沉浸在拥有松弛状态、丰富体验的旅行中,那么各地何妨供其所需,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当下生活紧密融合,通过营造小而美的生活化场景,推出物美价廉的产品,与年轻人向往的生活同频共振。这样,大家会想着试一试,也有经济能力去一去。虽然可能看一场表演、吃一碗小吃本身并非旅游项目,但无疑是旅行者迈开脚步的初始行为动机,是差异化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一碗甘肃天水的麻辣烫,吸引五湖四海的食客闻香而来,拉动了旅游人次增长。

  在贵州台江“村BA”现场感受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在四川成都着一袭汉服感受中式浪漫……试想,如果只是将原生态的传统文化、民俗民风机械地搬出来进行展示,会有多大的关注?其关键还是在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赛事+”“演出+”“非遗+”“影视+”的思路,让传统服饰、方言、民俗、非遗技艺等与当代生活、时代审美充分交融,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共赢。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合”“友善”“以人为本”等传统的社会治理思维同样为旅游赋能。城,所以盛民也。让市民安居,给游人关怀,城市的人文气质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网友打趣地说,在一个出行便捷、市场有序、服务有效、处处温暖的城市,即便哪儿也不去,沉浸感受如此的城市气息和品格,也是值得“到此一游”的原动力。

  当下,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渴望在书本了解之外,打卡文物古迹,领略风土人情,各地不妨做好传统文化的梳理、沉淀、创新、转化,让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宝贝闪烁时代光彩。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2日 07 版)

(责编:岳弘彬、胡永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