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今年6月21日4时51分为夏至

万物方竞秀 昼长知夏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2024年06月21日05:5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①:云南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内的日晷。
  墨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图②:学生们在用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
  柴 婧摄
  图③:云南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内的超越塔。
  墨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图④:湖北利川市毛坝镇漆农在割漆。
  彭一新摄

  云南省墨江县开展科普研学游——

  到北回归线  观“立竿无影”

  本报记者  张  驰

  每逢夏至,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汪洵浩就会与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中小学生相约,在正午时分一起到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以下简称“标志园”),观测发生在北回归线上的一个独特天文现象——“立竿无影”。

  近几年,汪洵浩几乎每个夏至都会来到墨江县,组织开展天文科普活动。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越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一些地方建起了与北回归线相关的纪念建筑。因北回归线穿城而过,墨江县也在1997年建立起一座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标志园。

  游客行走在标志园内,可以沿着脚下被玻璃罩住的“北回归线”标志开始游览。一路自东向西,游客能看到两边种植着不同的植物,古代“计时器”日晷上随时间而移动的影子,墨江天文馆中炫酷的“大块头”望远镜……“标志园在设计时就将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融入其中,近年来又加入裸眼3D科普电影等内容,很多科普研学活动在此举办。”墨江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春德说。

  在主标塔前现场观测“立竿无影”,是夏至日科普研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将矿泉水瓶倒立放置,在大约13时15分,因为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瓶底的影子从椭圆形变成正圆形。”汪洵浩说。

  正午之前,汪洵浩会给孩子们讲解地球上太阳直射点随地球公转而变化的天文学原理,之后便是学生最兴奋的观察环节。“观察的五六分钟里,大家都不说话,静悄悄的。看到直立长杆的影子消失时,孩子们都会开心地鼓掌。”汪洵浩说。

  12岁的墨江县城小学学生张子沐曾感受过“立竿无影”的奇妙。“能看见书本上的知识呈现在眼前,感觉特别神奇。”他说。

  在现场观测之余,张子沐会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一些体验活动:在3D电影中“穿行”太空,透过自动化天文望远镜观测太阳活动,在“科普大篷车”里看回形针跟着音乐“跳舞”……丰富的科学装置、多样的科普形式,让孩子们兴致盎然。

  汪洵浩介绍,科普团队每年还会将两台便携式天文望远镜带到标志园,供学生现场观测太阳黑子、日珥等现象。“听到小朋友们发出的惊叹,我们很有成就感。”汪洵浩说。

  “我们希望通过知识讲座、现场观测、科学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普,帮助孩子开阔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让科学探索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汪洵浩说。

  

  湖北省利川市保护传承坝漆制作技艺——

  割漆逢夏至  非遗有传承

  本报记者  强郁文

  天光微亮,山间云雾缭绕。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毛坝镇,割漆匠杨德志背上竹篓,手握漆刀,走进一片高大葱茏的漆树林。

  脚踩搭好的木架爬上树干,杨德志用漆刀在树皮上划出一个“V”形小口,把一个蚌壳插进小口下方。乳白色的生漆顺着小口流出,落进蚌壳里,不一会儿就氧化变褐。

  生漆是漆树分泌的一种树脂,可以用作涂料。杨德志所割的坝漆,因出产于毛坝镇而得名。这里山多林密、雨量充沛、土质疏松,适宜漆树生长,产出的坝漆光泽度好,漆酚含量高,在天然生漆中属上品。

  夏至时节开割第一刀,这是当地人割漆的讲究。“割得太早,会让漆树失去养分、抵抗力变弱,容易受病虫害侵袭。”杨德志说,进入夏至时节,漆树生长旺盛,汁多浆足,割漆之后恢复得更快。

  采割下来的新鲜坝漆去哪儿了?

  在利川市德隆生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德隆公司”),工人将过滤后的坝漆原液倒进一个装有搅拌桨的瓦缸,经过除杂、脱水氧化、添加助剂等步骤,制成可以拉丝的浓稠液体。

  “用这种方法调制出来的坝漆材料成膜速度快,漆膜色泽亮丽、饱满坚硬,制作时长能缩短到24小时以内。”德隆公司工程师、利川市坝漆制作技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洪克俭介绍,我国使用生漆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制漆方法主要依靠加热过滤,产出的生漆不仅产量低,而且残留的杂质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随着时代变化,我们既要传承传统制漆技艺,也要研发新工艺。”洪克俭说,德隆公司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历经3年攻关,成功研发出坝漆工业化量产技术,大幅提高了漆酶的活性。

  2021年,坝漆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坝漆材料不仅用于制作家具,还大量用于古建筑修缮、工业设备防腐等领域。

  雕刻、髹漆、打磨……工作室里,洪克俭的徒弟田亚正在制作一件漆器。“制作漆器需要十几道工序,仅髹漆一项就可能耗时数十天。”田亚介绍,髹完一层漆,要用水砂纸反复打磨,待完全干透,再髹涂下一层,反复数次,才能呈现饱满温润的触感。

  田亚的漆器作品选材中,不乏鸡蛋壳、柚子皮等常见的物品。“我们用柚子皮做成茶杯,既保留了柚子皮的天然纹路,又加入髹漆工艺。一只小茶杯,就要髹近20层漆。”田亚说,他希望通过新颖有趣的工艺品,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和喜爱坝漆。如今,他创作的坝漆工艺品一年能卖出上百件。

  近年来,利川市大力推动坝漆制作技艺保护传承,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引导企业创新应用、制定行业规范等方式促进坝漆产业发展。据介绍,目前全市已有坝漆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8名,种植漆树林2万余亩,带动400多户漆农实现增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1日 11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