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从程砚秋的艺术创造谈起(传承之光)

王 馗
2024年06月20日06:2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程砚秋鲜明的艺术创造和戏曲理想,至今仍然是程派传人、京剧后学、戏曲传承群体所珍视的文化遗产

 

  2024年是程砚秋诞辰120周年。

  纪念缅怀程砚秋的生命历程和艺术贡献,必然要回视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与中国戏曲。在这一个多世纪中,在文化的新旧之间,程砚秋保持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自觉。程砚秋出身和成长的时代,正是中国戏曲被视作“旧剧”、看成“遗形物”的时代。作为一个在传统师承中成长起来的后学者,他经历了来自京剧行业的严格训练。在他学艺生涯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荣蝶仙和王瑶卿,代表了京剧传承中的两个极端,前者秉持苦学苦练的老旧手段,后者把握因材施教的切实方法,二者结合,显示出了传承所必有的刻板与灵活、摹形与创造、固守与变化。这也是京剧乃至戏曲从业者,在文化的新旧之中始终坚守行业根本、超越时代争论的力量所在。程砚秋以旧戏新演的方式,让曾经由名角唱响但后来缺少传承的剧目,如谢双寿的《六月雪》等,经过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的调整、变化和创新,最终成为自己的代表作。这种继承与创造并在的传承形式,在程砚秋的艺术人生和围聚在他周围的师辈、同行、剧作家、乐师以及社会各界群体的京剧活动中,显示了对戏曲优秀传统的自信把握。

  在传承的古今之间,程砚秋先生保持了个体创造的充分自觉。面对13岁时倒仓变声带来的挑战,得益于王瑶卿的悉心指导和点石成金,程砚秋根据自身的天赋条件和实际,研磨声腔,独辟蹊径,形成恪守字声音律、讲究气息共鸣、重视行腔韵律的个性化新腔。他掌握并演出了大量传统剧目,在文武昆乱的戏曲格局中转益多师,练就一身本领。罗惇曧、金仲荪、翁偶虹、吴菊痴、陈墨香等文人,为他量身定做数量众多的新创剧目,积累了经典性的流派本戏。《红拂传》《鸳鸯冢》《青霜剑》《碧玉簪》《梅妃》《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锁麟囊》等作品,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成为程砚秋跻身“四大名旦”、京剧一代宗师的典型创造,至今传演不衰,堪称经典。这些作品将京、昆旦行身段技法、程腔幽咽婉转的行腔形式以及题材上别具一格的悲剧意蕴、艺术形象上极具时代性的女性意识融汇一炉,显示了程砚秋迥然不同的艺术创造。

  在艺术的中外之间,程砚秋保持对艺术理想的充分自觉。程砚秋立足于自己及同时代从艺者的苦难经历,立足于戏曲艺人千百年来的生存实际,提出“一切戏剧都有要求提高人类生活目标的意义”,主张“要注意戏剧的意义”“要注重观众对于戏剧的感情”,既要让戏剧承担社会责任,又要让戏剧影响观众的思想和行动。他用明确的《我之戏剧观》,表达了作为京剧从业者对于人的尊严、艺术的尊严的坚定立场。他的戏剧观不仅仅是思想观念,还是实践和行动,这体现于他所塑造的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他在主办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主编《戏剧月刊》时,废除梨园陋习,将这种具有现代意味的戏剧观,贯彻到新式教学、新人培养中,影响深远。

  在戏剧本体的戏、艺之间,程砚秋保持对完备体系的充分自觉。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他借全国巡演的契机,深入西北、西南、华东等地,对众多的戏曲剧种进行调查研究。他提出了《全国戏曲调查计划大纲》,在这个计划大纲中,要分门别类地全面比较、记录、收集、整理戏曲文化遗产,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他的设想包括了全国戏曲总志、中国戏曲通典(辞典及百科全书式的类书)、中国戏曲史、中国音乐史、中国歌曲史等。这些调查研究成果和规划设计,不但为新中国戏曲改革工作的推进做了重要铺垫,同时也在他参与创建的中国戏曲研究院的理论研究工作中得以落实。中国艺术研究院秉持中国戏曲研究院时期的建院宗旨,在70多年的历程中,由张庚、郭汉城带领几代学者完成了《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重要成果。应该说,在民族化的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理论体系的建构中,程砚秋功不可没。

  程砚秋鲜明的艺术创造和戏曲理想,至今仍然是程派传人、京剧后学、戏曲传承群体所珍视的文化遗产。他对戏曲文化的理想,依然是今天戏曲人所努力实现的美好愿景。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0日 2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