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岁月无声  唯石能言(考古札记)

黄克忠
2022年05月28日05:0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文物修复人员正对大足石刻的卧佛摩崖造像进行风化程度的监测。
  黄 舒摄(人民视觉)

  石刻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类型之一。普通人几乎都能回忆起自己印象中见到过的碑林、碑碣、经幢、岩画、摩崖题刻题记、造像等,可谓种类繁多、丰富多彩、价值非凡。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石刻也是非常鲜明的存在,如我们熟悉的西安碑林、武威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苏州文庙的宋代石刻、泰山石刻、白鹤梁题刻、老君岩造像、花山岩画等,有的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0多年天南海北从事科技保护工作,我对石刻有着深厚的感情。

  石刻中的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商周至现代,书法在不断变化、革新中一脉相承,但有的书法由于年代久远,很少有真迹存留至今,人们只能从一些碑刻中见到它们的真面目。遗憾的是,与其他石质文物一样,岁月越是悠久,石刻的劣化速度就越容易加快,科技保护的力量一直在同这种劣化赛跑。我看到过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唐碑,其字迹正日渐模糊。乐山大佛侧面的天王造像碑,也有字迹在消失。很多的摩崖题刻几年不见,再看到时,也会发现有剥落的痕迹。环境和气候对石刻的影响随处可见。北京居庸关云台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年都按古建筑维修,但十分精致的元代汉白玉雕刻及六体文字,已到了必须进一步保护的地步。

  微环境的持续波动是石刻风化的重要原因,也是石刻保护的难点之一。这些年我们在土遗址、石窟寺等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可以围绕石刻的材质、类型和环境等,开展更为精细、精准、精密的保护研究。比如,石刻与石窟寺雕像的保护修复技术相似,我们有必要根据不同质地的石刻特性进行专题研究。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和寺庙群,各种精美华丽的石刻熠熠生辉,堪称无价瑰宝,但风雨的侵蚀导致其表面出现了开裂、酥粉等病害现象。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这些年对这里的凝灰岩质石刻进行了专题研究、试验,很好地减缓了这类石刻的风化病害。陕西文保中心对石刻的清洗有专门研究,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对不同石质文物的保护材料也在进行系统的研究。这都是令人欣慰的好消息。

  近年来,国家层面启动的石窟寺调查成效显著。与石窟寺相比,石刻分布更广、更分散,北至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的金代亚沟石刻,南至广东珠海高栏岛岩画,东有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西至西藏日喀则大唐天竺使出铭、新疆昭苏的清代平定准噶尔勒铭碑等。但石刻的历史信息毕竟依附存在于浅表层岩体,受风化作用显著,因此石刻文字史料的信息化留存十分迫切。尤其是对已模糊不清的石刻,我们可利用多维数字采集技术,高精度、微痕提取,还原已看不见的文物信息。石刻与大型岩土文物的显著区别之一是数量多、体量小,即使在保护技术、专项保护资金、专业保护人员不足的条件下,也可以探索更多保护研究的方式。

  岁月无声,唯石能言。古人通过石刻记录历史、传播文化。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形成一套关于石刻调查、保护、利用、展示的系统规划,使之抵抗住岁月的侵蚀,传之永久。

  (作者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8日 06 版)
(责编:赵欣悦、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