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中华美学助力创造美好生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胡经之
2022年01月07日05: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图为皖南美丽乡村。
  影像中国
  制图:赵偲汝

  核心阅读

  无论是美的创造,还是美的接受、美的培育,在当今社会都面临着新变化、新要求。美学应不断适应这些变化与要求,积极拓展新领域、研究新课题

  美学研究当下的审美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审美趣味,培育美的高尚的情操,以此带动社会文化健康发展

  美学不只是提升自我修养、培育美好人格的为己之学,更是应人民之所需,按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好生活的为人之学

  美学要发展,离不开对现实的关怀;美学要创新,必须以问题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适逢新时代新征程,中华美学亟须再出发,紧跟时代步伐,面向当下现实,把握人们新的审美需求,探索和回答在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这是中华美学面临的新形势,也是发展中华美学的必然选择。

  把握新的审美需求,引导积极审美趣味

  美学的再出发首先要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深入研究人的审美活动,把握社会大众新的审美需求。审美是人的精神需要,它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人获得精神满足。这其中隐含着审美的多层次作用:培养人的审美创造能力,提升人的审美判断能力,使人在审美中受到教育,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完善。无论是美的创造,还是美的接受、美的培育,在当今社会都面临着新变化、新要求。美学应不断适应这些变化与要求,积极拓展新领域、研究新课题。

  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审美活动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畴,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审美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常态。在我国,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在上世纪末开始讨论,今天仍有必要深入研究,因为这一问题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对美学的深化非常关键。

  一方面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审美活动进入寻常百姓家,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是日常生活本身也在逐步审美化。人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都伴随着审美,普通人越来越自觉地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品位,享受生活的舒适与惬意。这就要求美学不能只停留在文学艺术领域,而要去探讨日常生活的审美问题。要研究怎样把人类创造的人文之美以及天造地设的自然之美引进人的生活,研究如何把日常体验提升为审美体验,引导大众的积极审美趣味,相应地,也应警惕过度追求享受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和心态问题。

  审美变得日常,并不意味着文学艺术的审美作用减弱或降低。实际上,伴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人们对文艺作品质量、品位、风格的要求也更高了,需要文学艺术进一步提高艺术和审美水平。生活审美和艺术审美相互推动、相互促进,这才是良性循环。美学就是要通过研究艺术审美和生活审美的互动关系,促进这种良性循环,进而推动美学自身的发展。

  进行价值引领,是中华美学的责任担当

  在文化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美学还应关注广义的文化,逐渐走向文化美学。当今,文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文化生活选择更加多元,审美文化格局也随之发生改变。主流文化、高雅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等各具特色又互有重合,共同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置身这一文化生态,美学需要进一步深入钻研不同文化的不同特征,发掘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可以研究近年来主流文化如何汲取大众文化、通俗艺术之长,探索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新表达新方式,从而更具感染力和凝聚力;也可以思考,高雅文化的发展如何不满足于在“古雅”领域取得成就,而是通过对古典艺术、民间艺术的加工转化,创造出更多“新雅”来。这些都是审美文化新格局给美学提出的重要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美学研究的是艺术审美还是生活审美,是传统文化还是网络文化,都不能离开价值判断。固然,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以感性见长,但我们不能因此忽略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判断,忽略审美体验中的价值体验。要知道,艺术创作本就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所以,美学不能没有价值视角,更不能缺少价值目的。美学研究当下的审美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审美趣味,培育美的高尚的情操,以此带动社会文化健康发展。通过审美进行价值引领,是中华美学的责任担当。

  聚焦现实中的重要美学问题,按美的规律创造美好生活

  我最早接触美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那时我正在上中学,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美》引发我对文艺作出美学上的思考。5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开始接触蔡元培、王国维、宗白华等人的美学思想,才逐渐懂得,美学不仅要研究人的美感经验,还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美的问题,探究美之于人的意义。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之后,我进一步理解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以及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差别,知道其中存在着美的规律,应该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70多年来,我在美学领域钻研耕耘,见证了中华美学的发展。这些经历让我坚信,美学不只是提升自我修养、培育美好人格的为己之学,更是应人民之所需,按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好生活的为人之学。

  美学要发展,离不开对现实的关怀;美学要创新,必须以问题为导向。现实的发展推动着中华美学的建构,美学界理应抓住当今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美好生活,当代中国正朝着共同愿景齐心协力地奋斗。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如何用美的观念振兴乡村?如何提升当代人的精神境界?这些问题都可以吸引马克思主义美学、当代美学、中国古典美学、西方美学的研究者共同关注,在相互交流对话中促进思考与研究,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话语体系。

  以这些年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研究为例。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一个美学大有作为的领域。人不能只在想象中追求“诗意地栖居”,而要真正地付诸实践,将之变为现实,就离不开马克思所说的“按美的规律创造”。生态修复,需要美学观念参照;乡村振兴,需要美学观念介入;城市改造,需要美学观念协助;环境治理,更需要美学的参与。生态美学既有自然维度,又有社会维度,还有精神维度,应切实将之作为一个有机体综合起来研究。相信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美学的问题视域将得到极大拓广,研究方法与理论资源也将得到极大丰富。

  过去一个世纪里,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华美学精神焕发光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传统的美学经典获得新解,美学由“我注经典,经典注我”进入“经典解今,创新经典”的新阶段。面向现实,解释当今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解决美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经典做出创新性的阐释,进而创造出新的经典,推进美学的创新性发展。

  美学只有应人民之所需,才能与时俱进。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的实现,人民生活水平会日益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会得到进一步满足。美好生活必将推动美学发展,而美学发展一定会助力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为深圳大学荣誉资深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07日 20 版)
(责编:白宇、胡永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