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王黎光:建设“中国乐派” 用音乐提升文化软实力

蒋波

2021年03月11日17:28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强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传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如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也一直是社会热议的焦点。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接受人民网文娱专访时表示,“大国崛起需要中国音乐重塑自信,中华文化需要中国音乐奋发有为,美育教育需要中国音乐有所担当。”

牢记文化责任 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

人民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事业。您认为,繁荣发展音乐事业对建设文化强国有哪些重要意义?

王黎光:实现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高屋建瓴的指导必不可少,但与此同时,全民素质提高、全民文明程度提升,更多喜闻乐见、有高尚审美情趣的文艺作品涌现,我们的“文化强国”才是立体的、扎实的。

在日常工作与履职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音乐绝非肤浅的吹拉弹唱,而是净化心灵、塑造人格、促使文明交融的重要手段。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崇高使命。

人民网:今年两会,您的提案是“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什么原因会让您有这样的想法?

王黎光:大国崛起需要中国音乐重塑自信,中华文化需要中国音乐奋发有为,美育教育需要中国音乐有所担当,这是建设“中国乐派”的根本出发点。作为一名文艺和教育工作者,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并将其作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我的责任。

“中国乐派”是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依托,以中国风格为基调,以中国音乐人为载体,以中国音乐作品为体现,以中国人民公共生活为母体的音乐流派与音乐学派的合称。

“中国乐派”的核心是不可复制的中华优秀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精神面貌与审美趣味,是重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我认为,“中国乐派”及其话语体系建设关系到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凝聚力的提升,也有助于一些音乐界现实问题的解决。

艺术创作没有捷径 必须投入火热的生活

人民网: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如何打磨精品,让“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常态?

王黎光:作品的“好”和“精”,体现在经得起岁月磨砺、经得起人民检验,能够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在这方面,老一辈音乐家给我们树立了典范。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没有捷径,必须投入到火热的生活当中去,真正的了解社会、深入生活,表达好普通百姓的心愿、心情、心声。离开了生活,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不会提高的。优秀的文艺作品从来都与时代不可分割。文艺工作者要坚定艺术追求,深刻把握人民对文艺作品的新需求、新期待,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能够有新的特色,赋予作品新的时代特点。

人民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如何用音乐优势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王黎光: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与鲜明的时代意蕴。我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把音乐艺术推向世界?首先就是要扎深、扎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不断吸收世界多元文化元素,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中国乐派”。

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建设了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世界排名百强的70多所学校都是我们的联盟成员。当我们面向世界,更加切实感受到中国音乐的多样灿烂和文化力量。在这样一个交流过程中,我们取长补短、交流互鉴,使得中国的音乐教育、音乐艺术能够走得更远更好。

奋进新时代 勇攀艺术高峰

人民网: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音乐工作者该如何发力,吹响文化强国的“冲锋号”?

王黎光:我们常说音乐无国界,中国音乐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曾广泛地影响了亚太地区。今天的中国乐派也应对东方文明有所贡献,首要任务便是在二十一世纪建立起中国自己的音乐流派、音乐学派与音乐教育体系。音乐不仅仅在生活当中、在艺术教育当中,也应在文化强国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是我们音乐工作者的幸福和荣光,也是我们的文化责任与使命。

新时代新征程,为音乐事业提供了历史机遇、开辟了宽广舞台。音乐工作者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的建设过程中形成文化自觉,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结合时代发展充分释放文艺创作的想象力、创造力。要以饱满的热情勇攀艺术高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编:王连香、章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