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立足亚洲,溢出效应凸显

上海国际电影节:为亚洲电影“保驾护航”

2019年06月20日08:16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5月,首部在中国内地上映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成为“黑马”,收获超过3.5亿元的票房,也让中国观众的视线聚焦在了相对陌生的黎巴嫩电影上。

  这部影片的成功,得益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溢出效应”。就在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何以为家》在“一带一路”电影周进行了戛纳电影节后的首次放映,影片导演娜丁·拉巴基和小演员赞恩·阿尔·拉菲亚也来到上海和影迷交流。今年4月,影片在中国上映前夕,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学堂”再次邀请娜丁·拉巴基作客上海,为影片映前预热造势。

  包括《何以为家》在内,越来越多的亚洲电影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平台,逐渐获得在本国市场之外的成功。就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批亚洲电影也陆续亮相。它们,可能就是下一部《何以为家》。

  帮助亚洲电影“开疆辟土”

  几年前,上海国际电影节确定了“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定位。立足亚洲,意味着上海国际电影节要站在亚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又丰富多彩的文化大地上,增强文明自信,坚持开展与亚洲各国之间电影文化的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无论是选片、展映还是合作、交流,上海国际电影节历来十分关注亚洲影片的推荐介绍。去年戛纳电影节上,两部亚洲电影获奖:一部是日本的《小偷家族》,一部就是黎巴嫩的《何以为家》。几乎是“无缝”衔接,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一时间把这两部电影和剧组请到上海,参与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两部电影的剧组主创与中国影迷的现场互动非常热烈,尤其是《小偷家族》,成为上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热门展映影片,一票难求。

  这两部电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产生的良好口碑和市场反响,也让国内的电影发行商看到了机会。在中国引进公映后,《小偷家族》票房近亿元,上影节帮助引进的《何以为家》逾3.5亿元。作为低成本拍摄制作的文艺片,取得这样的成绩,也足见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何以为家》《小偷家族》等在中国市场的成功,走出了一条电影合作引进的新路子: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针对艺术电影核心人群亮相和造势,并形成口碑的初期发酵;国内发行商通过短视频、口碑点映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推广营销,推动影片更大范围的用户触达,带动口碑进一步发酵,并最终推动影片排片率的上升。而这两部影片的成功,也让上海电影节的“溢出效应”产生更良性的示范效应。

  一方面,上海国际电影节帮助优秀的亚洲电影在中国市场“开疆辟土”;另一方面,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国际评委和观众认可的亚洲电影,也在所在国引起较大反响,推动当地电影的进一步发展。以近两年为例,前年,获金爵最佳影片的是菲律宾电影《三轮浮生》,获评委会大奖的是伊朗电影《筹款风波》,去年获金爵最佳影片的是蒙古电影《再别天堂》。这些影片在上影节获奖后,不仅在影片所属国引起更大关注,也吸引了更多的亚洲电影人参与上影节,报名越来越踊跃,形成良性循环。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征片报名数为112个国家和地区共3964部,其中,亚洲有36个国家,报名影片达1772部。

  促使亚洲观众增进了解、互通民心

  上海国际电影节从2015年开启的“国际直通车”项目,把“立足亚洲”的交流互鉴从节内延伸到节外,如今已与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印尼日惹亚洲电影节、澳门国际影展、印度孟买电影节等建立了合作机制。从前年起,上影节又与东京国际电影节开始联合举办一年一度的“中日新片展”,相互以最新上映的电影在彼此城市对等互映,不但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开辟了一条新通道,更促使亚洲不同国家的观众在电影的交流互鉴中增进了解、互通民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之后举行的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更加强了“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进一步落实。今年的电影节展映板块中,前所未有地策划了5个亚洲国别电影系列展,分别是:聚焦印尼、聚焦伊朗、聚焦泰国、印度风情和日本电影周。此外,更多的亚洲电影还可以在“一带一路”电影周、金爵入围片、亚洲新人奖提名片和其它展映单元中观看到。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今年还专设了与产业对接的“聚焦伊朗”和“聚焦泰国”项目,两个国家的电影人携影片进行市场放映,携项目与中国和更多国家的电影机构洽谈合拍合作。6月17日,在“聚焦伊朗”中伊电影人对话论坛上,伊朗曙光旬电影节主席、导演雷扎·米卡里米表示:“中国和伊朗同属亚洲,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很多共通的文化渊源,这为两国的电影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事实上,以《小鞋子》《樱桃的味道》《一次离别》等为代表的伊朗电影,在中国收获了不少的影迷拥趸,因为这些影片抓住了中国观众的情感脉搏。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对话交流,也促进了中伊合拍片的进展。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苗晓天透露,中国和伊朗的合拍电影协议已进入最后的文本协商阶段,预计今年内可以签署。中国导演江海洋表示现实题材可能是当下最合适的切入口,“伊朗人民的生活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既新鲜,又情感相通,这给现实题材的合拍片提供了观众基础”。

  扶持挖掘亚洲电影人才

  立足亚洲,看上去是一个“方位”概念,但是与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等定位关联在了一起,就形成了鲜明的标识和方向。早在200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就创设了亚洲新人奖评选,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除金爵奖以外的第二个竞赛单元。2015年,上影节对亚洲新人奖进行升级,将原有的10部入围影片通过评委评选产生2个奖项,改为设置6个奖项每个奖项奖设5个提名奖,通过评委评选产生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和最佳摄影六大奖项。亚新奖坚持多年来,已发掘、推出了一大批活跃在亚洲各国和各地区的电影人才。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评委会见面会上,评委会主席宁浩携评委苏有朋、谭卓、石井裕也、谢福龙等亮相,评委们一致表示:“希望通过评选,让更多有才华的亚洲电影新人作品涌现出来。”

  就在昨天(19日),本届电影节举办的“亚洲电影沙龙”,也就亚洲电影人才孵化、青年电影创作分享、亚洲电影宣传发行等话题,邀请亚洲电影业界权威人士及亚洲电影新人展开对话,以增进亚洲电影沟通互动,促成亚洲电影抱团合作。来自缅甸的华裔导演赵德胤坦言,能够来到上海,正是得益于上海国际电影节对亚洲电影、对华语影片的关注,“也正是因为自己拍摄的是华语影片,才在亚洲有了更大的市场可能性。”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还策划了“SIFF AISA”这个框架性活动。“SIFF AISA”是在亚洲新人奖的基础上,特别提炼出来的叫法,囊括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所有亚洲主题的活动内容,展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立足亚洲”的视野与关注。在这个活动下,设有发掘和鼓励亚洲青年电影人创作发展的亚洲新人奖、通过影片呈现梳理亚洲电影史的亚洲电影展映、促进亚洲电影产业互动的亚洲创投合拍项目、加强亚洲影人交流互动的亚洲电影沙龙以及亚洲站直通车。(李君娜)

(责编:韦衍行、丁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悬崖之上》为隐蔽战线群英立传
  • 张桐与你一起重温《青春》
  • 白敬亭与你重温《史砚芬诀别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