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旅·体育

《加油!向未来》实际上是在做教育

2018年09月10日15:40 | 来源:环球网综合
小字号
原标题:《加油!向未来》实际上是在做教育

  近期《加油!向未来》节目中一名叫陈鲲羽的选手引起关注,18岁已经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就读大三,学习的专业是让人难以理解的“等离子体与可控核聚变”,答题的时候气定神闲,在其他人眼里犹如“天书”的问题,陈鲲羽却能娓娓道来。他的表现一时在网络上形成热议,被赞不只是学霸更是“学神”。

  “陈鲲羽”现象正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俞虹在《加油!向未来》节目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加油!向未来》实际上是在做教育,是一个大教育。”

  榜样教育,树立新时代偶像

  《加油向未来》节目中的选手能成为“新流量”,是因为他们的“学霸”体质。但学霸不是一天炼成,即使强如陈鲲羽,他的物理知识也是日积月累学到的,俞虹在研讨会中感慨:“让我觉得震撼、震惊的是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们,有个防毒面具的问题,回答的小孩不仅答对了题,还能够叙述整个一战背景中完整的故事,这些这么小的孩子能够有这么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兴趣,这就是一个正确导向。我们不仅让他知道答案,还要知道答案背后更多的东西,这对于年轻孩子们来说是一种应该鼓励的学习方式。”

  教育部办公厅巡视员、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也提到:“《加油!向未来》主题曲有两句话‘加油向未来,你的前方是星辰大海,出发趁现在,你的起点是脚下的时代。’很好听,但更重要的是很励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在所谓“流量明星”才有热度的舆论环境下,陈鲲羽的异军突起说明大众并不是茫然“追星”,有能力有学识的年轻人一样被大众接受和喜欢,只是能展示出他们的平台太少了。《加油!向未来》正是切中时代痛点应运而生的。它将这些优秀的青少年推到大众眼前,让人们看到了新时代偶像应该有的样子,是榜样教育的正确应用方式。

  兴趣教育,助力科学素养的形成

  在《加油!向未来》第三季节目中,形成了几起科学大事件:无壳孵化小鸡实验在中小学生中形成热潮,全国已经有五所小学一起开展了这项实验;节目为征集空间科学实验而发起的#我为中国航天添燃料#新媒体活动话题阅读量超过1.5亿,运载火箭搭载科普实验卫星的实验征集激发了许多人的太空梦想。

  科学顾问团成员吴宝俊在《加油!向未来》研讨会上曾表示:“大众科普是我接触过的科普模式当中难度最大的,你必须做得足够有趣味性、足够吸引人才行,这就是我们和《加油!向未来》做节目时考虑的一个关键点,追求科学的趣味性。”

  在知识更新日趋加速的今天,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学习,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期。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优质资质、资源和专业能力,对于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范围和影响年轻人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担当和职责。

  从科普到主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纵观《加油!向未来》从第一季到第三季的发展,科学实验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第三季中无壳孵化小鸡的实验让大众感受到生命科学的奇妙,穿甲弹实验让人为我国的军事力量自豪,陈鲲羽们的出现让网友感叹“看了这档节目突然对中国的未来有了信心”。这些都早已跳出一般科普节目的窠臼,还原科学知识魅力的同时,还探寻着科学的温度,科学的力量,科学背后的情感和故事。

  在节目研讨会上,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宓奇就提到:“节目当中涉及到一些跟国家工程、科技发展的前沿紧密相关的主题,在看节目的时候,从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他为国去做奉献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提高。《加油!向未来》栏目组确实是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的。”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陈昌凤也在研讨会上指出:“科学从来不可能是单向的,它会有多方向。”《加油!向未来》第三季所蕴含的不仅是科普知识,更有科学精神的传递,大国情怀的感召,时代发展的脉搏,集合了科学教育、榜样力量、爱国教育、价值观教育,正如专家们所说:“把人文、科学、文化、艺术等等放在一起,《加油!向未来》是一个真正‘大教育’的担当”。          

(责编:吴亚雄、蒋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悬崖之上》为隐蔽战线群英立传
  • 张桐与你一起重温《青春》
  • 白敬亭与你重温《史砚芬诀别信》
返回顶部